当前位置:
《市情研究》2020年第五期
2021-01-05 10:10
来源: 科研处
打印

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工作成效的分析与思考

勉县县委党校副校长   徐华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勉县围绕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紧盯“一条收入线”达标,务实推进“八个一批”政策落实,切实做实做细增收“加+减”法,稳步实现贫困家庭收入“四增两减”,即:“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增加,与“刚性支出、人情消费”两个减少。通过对样本户的调查,结合统计数据和调查情况,分析脱贫攻坚期内全县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思考“后扶贫时代”贫困人口如何稳发展强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提供参考。

  一、总体情况 

  勉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片区县,贫困面大、贫困度深。2016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11个、贫困人口20651户54574人,贫困发生率16.9%。到2019年底5.03万人脱贫,1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整县实现脱贫摘帽。 

  二、工作成效分析 

  勉县围绕贫困家庭增收,强力推行“建机制+搭平台+扩渠道+强保障+减支出”五联工作法,算好增收入、减支出和抗风险“三本账”,有力实现了“一建、二稳、三促、四提、五减”目标。 

  (一)建好保底固效常态化机制一是聚焦增收最快速引擎就业扶贫。创建“外出务工转移、就地就近就业、公益专岗安置、创新创业带动、培训赋能促进”五大服务平台,在“扩大输出、增加岗位、提升贫人口技能素养和创业创新支持”五大方向强势推进。二是聚焦增收最大增长源产业扶贫。推行“4455”产业带贫增收机制,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消费扶贫,明确项目选育“四结合”,服务保障“四支撑”,资金支持“五渠道”,利益联结“五路径”,确保通过产业脱贫家庭得实惠。三是聚焦增收“黑洞”。严格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切实做好特困家庭、低保户“应保尽保”;综合运用预警监测机制,严防失劳、因病、因灾等重大变故击穿家庭收入底线,确保基本生活支出有保障;对农村“鳏寡孤独”群体和无收入老人户,采取“道德评议+司法干预+法律援助+跟踪监测”机制,督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确保老有所养所依。四是聚焦农村生活的“面子与里子”。“里子”方面,夯实保控措施,安全住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问题百分百解决;“面子”方面,创新开展“三讲三学”、道德积分评议等内生动力激发措施,倡导文明新风,反对铺张浪费,杜绝大摆宴席、高额随礼等现象。 

  (二)稳定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就业扶贫紧盯“稳”字,严守就业底线,积极为贫困群众就业“找路子”。一是劳务输出路径。充分借助省市劳动服务、苏陕(海勉)协作等相关平台,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新冠疫情启动复产复工后,迅速打通贫困群众务工发动难、组织难、出行难三大“堵点”。二是本地企业路径。鼓励县域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倾斜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三是扶贫车间路径。以农产品生产、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采取合作社建车间、移民搬迁点建车间和农业示范基地变车间等措施,打通无法外出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路径,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四是公益专岗路径。以公益专岗、特岗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捆绑使用劳动服务、专岗补贴等政策。五是创业带动路径。依托县产业孵化基地,强化创新创业扶持体系,不断释放促创业带就业倍增效应,实施“百名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和“领头雁”计划,发动贫困群众创业、增收。 

  (三)促进产业发展和资产盘活。勉县以“4455”产业带贫益贫机制为先导,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规模、有配套、有前景”的增收产业。一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南山茶、北山药,丘陵魔芋干鲜果,平川粮油有机菜”思路,坚持“长短结合、条块结合、两退结合、农旅结合”优选孵育项目,发展粮油、果蔬、中药材、茶叶、辣椒等特色种植62万亩;发展生猪、肉牛、蚕桑、中蜂、水产等特色养殖2731万头(只、箱、尾)。二是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根据群众需求总结“龙头企业带动增收、职业农民(能人大户)技术帮扶、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带动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基地)托管生产、个户自主发展”五大模式。三是加大政策激励和金融扶持力度。政策激励方面,《勉县“3+X”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着重培育茶叶、中药材、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和肉牛、蚕桑等7大特色产业,重点奖补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勉县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对于直接带动不少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增收脱贫的经营主体,每带动1户贫困户,一次性奖补给带动主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资金5000元,其中60%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40%部分用于带贫主体扩大再生产;《勉县产业扶贫项目管理细则》鼓励贫困家庭自主发展产业项目增收,并在金融扶持方面,对于发展意愿强烈的缺资金贫困家庭,为其提供5万元以内的财政全额贴息免担保贷款。四是扩大贫困家庭财产资产收益。积极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形成村集体资产,租赁给企业、能人大户,获取固定收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和集体收入分红等财产性收入。五是招大引强发展新兴产业。引进江苏玺粮集团,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发展甜玉米、豌豆、青毛豆等特色农作物3000亩;与陕西果业集团合作,新建猕猴桃产业示范园8000余亩;引进四川郫县豆瓣酱协会,采取“保底价保本筑底+市场浮动价收购”模式,发展辣椒2.6万亩,覆盖50%贫困家庭,户均增收3000余元。 

  (四)提升贫困家庭抗风险能力。围绕“监测、救助、兜底、帮扶、脱困、发展”六大关键词,以家庭收入为重要考量指标,采取“分类识别、先期发现、积极介入、因户施策、动态监测、脱困发展”六大联动机制。第一步,按照8类重点群体(老人户、患大病户、低保户、残疾户、特困户、长期外出户、发生重大变故户、认可度低户)进行精准识别,做到“八必清”,即:家庭现状清、存在问题清、脱贫路径清、落实政策清、采取措施清、帮扶成效清、重大变故清、救助情况清。第二步,纳入常态化监测,夯实帮扶责任、落实应享政策,对突发重大变故或新增大病、重残、失劳等特殊家庭,因户制宜启动“临时、紧急和一事一议”三类救助;对老人户家庭监督赡养义务履行情况。第三步,跟踪监测和评估,对仍未脱困家庭,启动新一轮救助;对脱困家庭,启动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助力改善家庭现状、实现稳就业促增收。扎实开展残疾等级鉴定,养老金、高龄补贴和计生奖扶等转移性收入的持续增加,确保收入达标。

  (五)减少刚性支出和人情消费。一是安全住房。2016年以来,全县共建成安置点67个实施易地搬迁4334户,累计投入资金5.54亿元,户均投入12.78万元。危改1966户,累计投入资金4883.28亿元。人居环境提升4178户,户均补助1万元。累计投入6.45亿元,极大降低了贫困家庭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支出。二是医疗保障。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的“三重保障”体系,化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教育扶贫。2016年至2019年累计资助学生16.5972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24亿元。极大降低了贫困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四是培树新乡风。持续深化“道德积分银行+爱心超市”运行机制,全县198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举办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表彰先进模范、鞭策激励后进、凝聚正能量;健全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摒弃陋习,提倡喜事小办、丧事简办,降低“过事情”及人情份子支出。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分析勉县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变化,我们有一些有益启示,为“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成效提供参考。 

  (一)把就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稳就业就是保障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引导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转变是化解当前就业矛盾的基本遵循。一要强化苏陕协作,加大向东部省份劳务输出力度。二要积极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建强建好“扶贫车间”,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新型经营主体。三要稳定公益岗位,保障弱劳户稳定获得工资性收入。

  (二)坚持涉农整合持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聚焦全县农业产业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和高效使用。一要引导管控资本,做大做强农业投资公司解决资金集中使用和风险管控问题把产业做大做强问题,解决村集体空壳弱小问题。二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三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关注相对贫困用好兜底保障政策。兜底保障依然是全县应对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一要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分析研判,及时做好兜底保障。二要强化农村低保兜底保障功能,全面落实“应养尽养”。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帮助解决贫困人口个性化特殊困难。三要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应补尽补”。完善留守关爱服务体系,为贫困户、失能老人、重残集中养老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减轻家庭压力。 

  (四)盘活土地房产资源提高群众财产性收入。一要探索制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办法,规范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程序,加快化解土地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市场优化土地经营权配置,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而带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三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为后续增值使用打基础。 

  (五)推进乡风文明减少群众人情支出。一要坚持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干部带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二要大力开展道德评比活动。提倡新理念、倡导新风尚,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增强勤劳奋斗的内动力。三要推广红白理事会。统一管理红白喜事,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功效。使“人情消费”归于理性、“攀比风气”有效稀释、非必要支出显著下降。 

  (六)乡村振兴中坚持扶志扶智好做法。一要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树立正确政绩观。摈弃重“输血”轻“造血”,倾心短平快、重眼前收益轻长远效益的急功近利心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扶志”和“扶智”上,用在稳定长效收入上。二要增强致富斗志和勇气,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三要采取实用有效的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强本领。

版权所有: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邮编:723000    电话:0916-2522043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莲湖路617号  网站地图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