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情研究》2021年第1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美丽汉中建设的生态实践
2021-11-18 20:29
来源: 科研处
打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一)习近平发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的”的呼声。他从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出发,认为和谐的社会、安居乐业的社会必须是环境舒适、生态良好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民群众才是踊跃向上的,充满勇气发挥其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本来就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解决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创立两山论发展观,为百姓指明财富增长路。“两山”理论成功的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它是一种理论创新。

(三)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民追求的美好的、先进型的社会形态。在迈向的路程中,我们应该有相应治理体系和制度。建立起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富裕人民、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之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建设美丽汉中的生动实践

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写进了党章修订案,陕南汉中的自然环境以及担负的调水使命,使我们的发展必须坚守这个理念。

(一)汉中市自然环境基本状况以及在全省的位置

汉中生物资源丰富,构成了“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构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色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野生动物280多种,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庇护的珍稀动物。生态环境优异,森林覆盖率高,十三五期间已经超过60%。植被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矿产资源富集,90种矿产资源的存在,蕴含着潜在经济价值1568亿元。因有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颇为丰富,蕴藏量260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汉中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在全省中的地位见下表1

1陕西省十市自然生态环境指标

指标量

省辖市

西安

宝鸡

咸阳

铜川

渭南

延安

榆林

汉中

安康

商洛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

51

16

13

4

15

12

5

17

14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3

3

0

0

1

1

0

9

4

1

每万人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公顷)

84.13

226

0

0

73.4

185.48

0

467.2

254.7

32.4

每万人拥有的森林及草原面积  %

509.8

2412

617.1

1550

769.6

185.7

50.9

4023.7

6306

4854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2

46.12

31.03

44.16

21.44

39.75

28.94

38.21

40.54

23.6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9.86

99.83

93.35

88.75

91.20

88.77

91

99.8

100

97

污水处理率  %

91.5

91.88

83.90

89.17

83.20

89.19

84.06

91.9

85.78

90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5.43

50.32

95.70

100

100

79.12

97

52.39

90.18

19.6

1显示,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自然环境,汉中都居于首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是水源区,污水及垃圾处理也是积极领先。自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新布局,由于加入了生态这一因素,汉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过去的全省靠后位,到今天迈出居前的大步伐。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汉中实践的主要举措

汉中市以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汉中的生态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出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学习宣传习近平系列生态文明思想

汉中市委、市政府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与汉中的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生态立市”的三市发展战略,厘清全市自然生态的资源,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划分三级功能区,对秦巴山地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生态保育区和汉中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化为一级生态功能区,实行保护为先,低级开发。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汉中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绩卓著。汉中市留坝县结合自身特点,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为核心,将生态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资源,成为西北唯一一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榜样。

2、健全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推出了“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环境保卫战。为了打赢四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汉中市制定了《汉中市四大保卫战2019年工作方案》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措施。首先,推行“山长制”保护好隶属汉中方的秦巴森林资源。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汉中市出台的秦巴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其次,六大措施提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汉中是一个小的盆地,尽管工业少,冬季仍然有较重的空气污染。汉中政府在能源使用上进行治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是采取的六大措施。再者,开展生态汉江保护清澈行动。汉中的措施是关停违规采砂场点,核查入河排水口,对排污重点的企业排放情况进行评估,并督促其完善减排措施。汉中市汉江、嘉陵江5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Ⅰ~Ⅲ类,优良水体占比达到100%。最后,实施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在陕西省率先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科,成立了汉中市土壤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对农用地土壤点位和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3、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保障体系

不以GDP论英雄,而是追求绿色政绩,以区域的资源、环境为自己的己任。在环保督察在全国全面铺开之时,积极应对并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良好的政府制度,在公众树立起正确的环保习惯。其次,工业发展,建立符合现代环保的制度体系——循环清洁。并对进入汉水源地的企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生态文明还有一个“公众参与”的环节的个制度平台,使公众有机会在此平台平等表达意见。

4、培育生态文化体系

汉中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汉中将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过渡为绿色的生态社会。汉中抓住机会,规划“一心三环”休闲旅游城镇体系,充分显示生态资源的文化特征。二是以汉水发源地的优势生态,创建汉之源旅游文化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工业生产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水;生活中,倡导生态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在生态城市打造过程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及文化主题宣传。生态文化理念的缺少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化宣传覆盖到了城市、农村各个方面。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汉中实践的主要成就

1、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汉中市已经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向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1个,总面积22.8万公顷。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步伐不断加大,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5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6个百分点;汉江沿岸湿地恢复、建设推进较快,显著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湿地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朱鹮野生种群数量从最初的几只增至2000余只,遍布汉中市的各个县区。利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资源优势,启动了汉江干流百里生态景观和生态经济廊道建设,汉江生态资源被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休闲、旅游光的佳地。

2、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对汉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市委、市政府制定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规划。一是在农业发展方面,围绕市场调整结构、转换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2019年,粮食总产达到106.06万吨,油料18.64 万吨,生猪出栏239.39万头,茶叶、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4.54万吨、263.46万吨和60.08万吨。除生猪增速为负,其他产品都为增长趋势。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是汉中农业发展的主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使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在工业发展中,面对新的世界环保发展的挑战以及区域环境约束加剧等外部因素的严峻考验,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汉中市朝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朝着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汉中发展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在不断优化。见表2:

2 汉中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4

18.6

46.2

35.2

2015

18

44

38

2016

17.8

42.8

39.4

2017

15.8

46.3

37.9

2018

14

47.7

38.3

2019

14.7

42.8

42.5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汉中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已经形成

循环发展是资源能够再利用,对外部环境污染小的一种发展方式。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所处的环境会遭到威胁,我们的水资源会污染,这是我们必需要走的工业、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循环发展,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汉中市全面规划,从体现制造业的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钢铁冶炼、有色金属、生物柴油,和展示绿色资源优势的有机农业、文化旅游、自然风光等循环发展产业链。汉中生物制药循环产业链,以汉王药业、振华公司、天然谷公司为龙头公司,在生物制药与生态有机农业之间也实现了一定范围的产业循环链接。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采用“猪—沼—菜(茶、果、粮等)”休闲农庄模式。二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现阶段农作物秸秆禁烧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71.3%

4、节能减排的生态环境治理富有成效

一是开展“绿水、蓝天、青山”环保专项行动,使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全部优良。二是开展沿岸城乡垃圾清理。对沿汉江两岸的垃圾处理建立了长效机制,尤其是沿汉江两岸的乡村,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垃圾、污水处理场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三是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全市实施减排项目300多个,强制关停小水泥、小冶炼、小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企业和生产线94户。一些对水源污染大的企业生产线被关停。表3可见,20162020年,中心城区的优良天数一直在增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趋于减低。自然降尘变化减低达20%左右。“十三五”时期,汉中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同时,强化节能降耗工作。统计显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7%,比预定的目标多3.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3%。“十三五”期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为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了基础。

3 2016-2020年汉中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项目

单位/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优良天数

294

269

294

303

315

优良率

80.3

73.7

80.55

83

86.1

二氧化硫

微克/立方米

18

15

11

13

11

二氧化氮

微克/立方米

35

32

29

26

25

PM10

微克/立方米

93

86

81

71

69

自然降尘

/平方公里

5.67

5.31

5.23

4.35

4.11

5、绿色生态汉中形象的旅游蓬勃发展

汉中有汉江、嘉陵江这样充裕的水资源,有秦岭、巴山涵养的丰富的生物资源,水、绿色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山水特色,生态优势,能吸引游客休闲旅游。一是打造优势文化资源,比如“两汉三国、真美汉中”。还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张骞的宣传与塑造,张骞墓成功入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陕南三市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大力挖掘生态、自然资源。黎坪、青木川、武侯祠、朱鹮梨园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汉中成功申报“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又为生态旅游点亮了一张名片。其三,发展农业与乡村旅。最先发展乡村旅游的是具有巴山风味的南郑县,由于贫困,84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接着而来的具有文化传说的青木川古镇,尤其是彰显汉中田园风光的油菜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观赏,以此被评为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汉中的绿色生态旅游步步攀升,见表4

4   2016-2019 汉中市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

项目/

2016

2017

2018

2019

旅游人数(万人/次)

3209

4240

5200

6786

旅游收入(亿元)

181

232

306

412

6、“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目标已经奠定

为达到“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汉中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一是保护建设森林资源。汉中的森林资源本来就很丰富,现在已经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11个。全市森林面积达2360万亩,居全省第一。二是汉江综合治理。汉江的综合治理投入了大量资金。第一,防洪堤防主体治理,治理的总长度380.9公里。第二,水保生态水资源保护体系。对汉江流域的92条小支流进行治理,土地流失治理达7234.6平方公里。第三,污染治理。治理沿汉江两岸的工业污染源,在全市各区、县,甚至沿岸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厂。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道路达751公里,公共绿地面积达已从10.89.5平方米提高到11平方米。一江两岸景观的建设,湿地公园的恢复,更是绿色汉中的亮丽风景。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汉中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汉中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的一个保护环境的名词。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之中的重要要素。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保护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2015年新环保法修订,同年又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组合方案”,根据此方案,围绕水、气、土十条全面实施,2016年初,开展全国环境督查,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时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环境损害要进行全面的责任追究。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出台,督促我们在环保事业上奋力前行,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绿水青山创造财富是汉中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是新时代的生产力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利用与我们生物圈里的资源创造财富,和谐生态。这样的生态经济理念,在汉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中市自十八大以来,因地制宜,贯彻实施环保政策,制定制度,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汉中生态文明实践突出亮点。生态宜居城市的提出,是汉中市政府对汉中长远发展的一个规划,一直是三市建设的中心。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中,汉中打造“一江两岸”,“兴汉胜景”,“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文化资源,就是在新的时代中,创新实践,打造汉中“自然、美丽、安澜、祥和”的生态宜居形象。

版权所有: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邮编:723000    电话:0916-2522043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莲湖路617号  网站地图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