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情研究》2021年第7期 山区县“两山”理论转化路径探析 ——以陕西省宁强县为例
2022-03-22 11:10
来源: 科研处
打印

宁强县委党校  玲  程志军

     一、“两山”理论在宁强的实践

    (一)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地处汉江源头的宁强县,肩负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重任。县委、县政府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守环保红线,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关闭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造纸厂、油漆厂、果酒厂、电器厂等数10家企业,劝退20余家来宁咨询投资但环评不达标的企业;坚持把秦岭专项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40个涉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先后实施了长治、丹治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水保重点工程,治理重点小流域7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5.8平方公里,林草覆盖提升到84.7%20142020年连续七年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达“良”天数为33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在2100-2400/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20211014日,宁强县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示范样板。

    (二)生态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传统产业加速向绿色食药、矿产材料、天然气、清洁能源、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六大产业转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282943优化为2020194041,以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为主导的“3+2”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全县形成了“经济林种植、林下种养、木本药材、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五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体系;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多彩的文化资源,促发宁强较早开展旅游业并取得良好的成绩,2020年,宁强县全年接待游客63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6.5亿元,分别增长35.8%39%,增长率居于全省前列,旅游与“三农”融合,成为宁强县“三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

    充分利用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优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覆盖,打造宜居宜业现代乡村。全县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608家、家庭农场137个,建成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园38个,辐射带动农户12.6万户,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许多农民端上了“绿饭碗”,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发展活力显现,“两山”转化通道逐步打通。

    二、存在的不足

    宁强在取得明显进展与成效的同时,因处于“两山”转化实践起步探索期,加上资源禀赋、传统产业结构、人文环境、市场意识成熟度等各不相同,“两山”转化也面临不少现实困境。

    (一)发展思维守成,对“两山”转化的认识片面

     在推进“两山”转化上,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缺乏路径,没有真正打通“两山”转化的通道。主要表现:一是“不必转化”的守成心态。认为只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功劳、最好的政绩,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可以无愧于当下和历史。二是“不敢转化”的畏难意识。认为绿水青山是当地最大的本钱,弥足珍贵,对如何在发展中维护和维护中发展思路还不清晰。三是“不会转化”的本领欠缺。虽然认识到向绿水青山要发展、要效益,但在实践中却找不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通道和可行模式。

    (二)缺乏“两山”转化的宏观规划

    在推进“两山”转化工作中由于缺少宏观视野,缺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评估和合理规划。站位、眼界仅从本地资源与物种的丰富、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等角度看,难以跳出区域限制和眼前利益,未能做到全域规划和立足未来谋划。

    (三)“两山”转化通道的科技含量较低

    县域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粗加工,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现有“互联网+”“生态+”项目只是采用线上销售或冠以“生态”的名号,缺少模式创新与科技替代。

    三、关于打通山区县“两山”理论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考

    生态是山区县发展的最大本底,如何真正把生态自然财富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需要转换发展思维、创新机制体制、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营造“两山”转化活力等措施,点绿成金,出“两山”转化新路径。

    (一)筑牢生态文明之基,培育“两山”转化意识

     一要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凝聚绿色发展共识。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媒体加强教育,培育人们审视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则意识;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培育责任,减少环境损害和违法行为;公民须注重家庭教育,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生态知识,感受生态文化熏陶。通过多方参与,更好地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为“两山”转化做好理念支撑。二要破除守成心态、强化改革探路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两山”理论既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更是一场深远的思想认识革命。以宁强为代表的陕南山区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大胆创新,改变原来抱着金饭碗要饭,不敢创新的守成状态,打开生态向经济转化、经济反哺生态的双向转化通道。

    (二)政府积极构建“两山”转化机制体制

     一是规划引领,培育特色品牌,形成县域特色。县级政府要对“两山”转化品牌建设予以多方支持与培育,筛选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做足“稀缺”文章以实现资源优势。例如:宁强县主打绿色食药、绿色材料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为主的“3+2”农业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天麻“冠军产业”。十四五期间,以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把羌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城市建设肌理,更加彰显“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独特魅力。二是夯实责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各级领导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既要担负起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义务,又要切实履行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政治责任,共同做好践行“两山论”和秦巴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当好秦巴生态卫士排头兵。三是盘活生态资源家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在“两山”转化中,政府要推进本地区生态产品的确权、量化、评估工作,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明晰本地区“两山”转化的一切可能资源,准确掌握“两山”转化的“现有家底”,发挥“两山银行”在生态资源与生态资产、资本之间转化桥梁的作用,实现生态产品的规模化增值。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平台化推广。重视利用微博、微信、 APP、小程序等新媒体手段打造县域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宣介平台,提高区域知名度,让本土产品走出宁强、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经济

     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发展当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寻求动态平衡。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助推乡村振兴。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二是发展循环工业,走清洁生产道路。工业是宁强经济的一条短腿,拉长这条短腿必须发展一批有效益、无污染的优势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企业生产和管理纳入“绿色生产”轨道,发展壮大绿色食药、天然气、矿产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绿色循环工业体系。三是发展全域旅游,用生态赋能。宁强县拥有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流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全力打造精品景区,力争青木川古镇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羌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优化提升汉江源景区品质,不断提升“汉江之源·羌族故里”品牌影响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两山”转化活力

    拓宽“两山”转化的市场“朋友圈”,搭建推广平台,宁强县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主动把握苏陕协作战略机遇,建立宁强县与南通市崇川区等地多元“飞地”经济模式,广泛推介、精准对接,引导南通市及长三角企业入驻,精心打造县级政府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招商窗口,推动内陆县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体系。建设南通市宁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南通宁强旅游示范区,努力推动双方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版权所有: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邮编:723000    电话:0916-2522043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莲湖路617号  网站地图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