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建“生态汉中”的路径思考
2014-01-15 10:58
来源:
打印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生态汉中”、“美丽汉中”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路径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创建“生态汉中”也要采取“五位一体”的大路径模式。既要根据生态规律,依据中省市的战略定位,又必须立足汉中的市情实际,走创建汉中特色的“生态汉中”、“美丽汉中”之路。

  1、制定“生态汉中”总体规划,为“生态汉中”谋局

  一是把创建“生态汉中”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即制定大规划;二是把创建“生态汉中”的各方面、全过程认真剖析和诊断,“顶层设计”战略并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将创建系统的要素层面和任务要求层面分别分解成理念、目标、任务、行动、技术、制度等,以便深度对接、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与“生态汉中”建设深度融合的新系统;这个融合过程既是一个生态化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

  2、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经济强市,为“生态汉中”奠基

  思路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 ,聚集资源要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产业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打造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

  主要方式:循环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的技术组织方式是“三层循环”:即企业个体通过“小组织”实现“小循环”发展;各类园区通过“中组织”实现“中循环”发展;中心城区和县城通过“大组织”实现“大循环”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循环工业、循环农业、生态旅游业和服务业等。

  3、发挥资源优势,创建文化名市,为“生态汉中”铸魂

  思路是彰显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秦巴民俗文化、“汉、绿、水”生态文化,打造具有汉中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特色城市和文化名市。

  具体路径:一是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一心、一环、三线、五区”旅游核心品牌格局;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形成较完善的汉中旅游产品开发生产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旅游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30亿元。二是积极创建文化名市。主要措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护好文化遗产;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三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要彰显汉文化城市特色;加强汉水文化、绿色文化、现代文化资源整合;打造文化名市。

  “文化名市”是“生态汉中”的神韵和灵魂。

  4、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生态汉中”造型

  思路是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汉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体路径:一是构建资源节约型汉中。主要措施: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等;“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汉中。主要措施: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加快推进10县32个重点镇及重要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到“十二五”末,汉中市和县城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汉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嘉陵江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市中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立足“汉、绿、水”地域特色,凸显园林绿化精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档次和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绿色汉中”、“园林汉中”“宜居汉中”、“富裕汉中”是“生态汉中”形象名片。

  5、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生态汉中”立规

  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已出台的生态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高度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环境有偿使用机制等。二是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体系。汉中可根据国标和自身实际 ,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环境标准;加快修订高能耗产品能耗标准、建筑节能标准等;制定再生利用、再制造、低碳产品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合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等。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汉中”的法治保障,需要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纵横耦合的、立法执法司法有机统一的法治大体系、大环境、大平台、大秩序。

  生态“法治汉中”是“生态汉中”的规则秩序保障。

  6、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生态汉中”领航

  一是强化政府对节能、减排、任期绿化目标等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政绩观;把“生态汉中”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二是抓紧建立本地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保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 ,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和规划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进行专家论证,要通过开论证会、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要通过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

  “生态政府”是“生态汉中”的引擎、方向和“中气”。

  7、充分发挥经济政策作用,为“生态汉中”加力

  一是产业政策。鼓励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控制、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推进“生态汉中”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二是财政政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 ;对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能力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是税收政策。实施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调整不同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四是金融政策。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门槛。五是价格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污染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电价、惩罚性价格政策;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政策。

  生态政策是“生态汉中”的“孵化器”、催化剂和“力气”。

  8、全民融入创建实践,为“生态汉中”“筑基”

  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百姓的绿色需求,增强“生态汉中”创建的内生动力。

  一是在全社会开展绿色人生发展活动,把绿色人生发展规划列入重大民生工程。二是在全市开展“绿色人生”、“绿色人生发展”大讨论,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绿色人生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三是鼓励民众编制“绿色人生发展规划”。通过全民的绿色人生管理,把“生态汉中”创建的要求“内化”成百姓自身对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职业生涯的内生需求,从而转化成推进“生态汉中”创建的强大动力,使创建“生态汉中”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嬗变成全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居民”是“生态汉中”的根本、“土壤”、“地气”和“人气”。

  创建“生态汉中”、“美丽汉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把汉中的资源禀赋、各级的战略定位、各种路径组合、各种政策组合、法治的秩序平台、各级政府的人格感召、人民的需求希望有机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创建“生态汉中”的现在进行时,就一定能蝶变成“美丽汉中”的将来完成时。

版权所有: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邮编:723000    电话:0916-2522043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莲湖路617号  网站地图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